翻譯社提供以下資訊
習慣用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要討論的習慣用語是廣義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後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慣用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於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慣用語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資訊,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慣用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試圖借助語用學的理論,對英漢習慣用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
美國哲學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書中把話語的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 meaning)兩種。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這就是Grice的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論的基礎。那麼,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根據我們的觀察,英漢習慣用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一、英漢習慣用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外國文學最難瞭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於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很複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我們經過歸納總結認為,英漢習慣用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慣用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文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慣用語,在中文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慣用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中文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繫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習俗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中文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中文中與狗有關的習慣用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儘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中文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慣用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慣用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慣用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中文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慣用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慣用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4、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慣用語,這些習慣用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典故習慣用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a 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朵拉之盒表示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二、英漢習慣用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於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的、互為補充、不斷改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有不同,但中心都是要譯文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地反映原作的面貌。
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並不是原文的那句話、每個習慣用語、辭彙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義,沒有形象意義;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沒有隱含意義。尤其是,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於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於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物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衝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詩刊熟悉的形象或得捨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
在翻譯的方法上,直譯與意譯一直是翻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我們通過對一些翻譯理論及資料的學習與實踐認為,直譯與意譯是相對的,兩者之間相互聯繫,且沒有絕對的界線。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個句子的翻譯都會兼有直譯與意譯。一件好的譯作總是即有直譯,又有意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我們認為,如果採用直譯能準確傳達原文多種意義的,就直譯,如果不能譯出原文多種意義,特別是不能準確譯出隱含意義的就採用意譯。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將英漢習慣用語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加以具體化。
1、直譯
由於人們在感情,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英漢習慣用語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慣用語,這些習慣用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慣用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資訊是相同的,可以互譯。
如Easy come,easy go與漢諺“來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與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與“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與“身教勝於言傳”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揮金如土”;中文成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于軍事家的策略。兩個習慣用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近似,略有差別,隱含意義相同,形象意義互譯。此類習慣用語直譯,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保留了原文的風格,譯文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種最佳方式。
當原習慣用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則直譯字面意義。All roads lead to Rome譯成“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幾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ur。
“瓜田李下”來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譯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類似這樣的習慣用語譯文,讀者只要用心體會一下,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
2、意譯
有些習慣用語由於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如在《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中舉的一個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讀者會不明白,為什麼是羅馬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其實它的隱含意義就是“入鄉隨俗”,若譯為“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則更為形象生動,關於譯成以上兩者中的哪一個,則要視原文文體、上下文語境而定。
我們知道“龍”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意義完全不同,所以中文“望子成龍”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可意譯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語習慣用語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隻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痛苦而狼狽,這個情景和中文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狽”,翻譯時更換了形象,則更利於讀者的理解。
有些習慣用語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而只能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如“天有不測風雲”,若把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毫不保留地譯成英語,會使英文讀者不知所云,因為中文中“風雲”的文化含義一般的西方人很難理解,若把它的隱含意義譯出,就會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這種情況在源於典故的習慣用語中較常見。如Achilles’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後跟”並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的弱點”更恰當。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譯成中文時,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譯,只能捨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譯出隱含意義:“對你說別人的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話”。同類的例子還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成中文,雖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譯為:“我們常常吵吵鬧鬧,但仍很相愛。”
3、還有一些習慣用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後雖不會產生文化衝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命名譯文形象生動,體現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如:黃鼠狼給雞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盲人騎瞎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it。
4、其它
英漢習慣用語中有一些屬“貌合神離”,字面意義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相去甚遠,不能互譯。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way,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中文“笑掉大牙”卻是“看笑話”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髮指”,前者含義是看到或聽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後者的意思為“令人非常憤怒”。
有些習慣用語含有褒貶義,翻譯時不可隨意對應。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與漢諺“說曹操”並無貶意。把“雨後春筍”與like mushrooms相對應也是不合適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現,且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英語中的mushroom往往同時含有“生長迅速、滅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