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暢銷書成功書籍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只是把字句換過來那麼簡單,讀者要的不是翻字典的味道,而是讀起來就像那本書原本就是用他們的語言寫出來的一樣,這個過程就像在幫故事換衣服,還得讓它穿得剛剛好。
先不談詞彙難度,光是語氣和風格就足以讓翻譯師傷透腦筋,有些作家的語言充滿節奏感或獨特用詞,一旦照搬,很容易就變成生硬或失去靈魂的東西,像村上春樹的日文,節奏輕盈,翻譯時就不能塞太多連接詞或繁複語法,不然整體氛圍會完全跑掉。
再來是文化的差異,一本在歐美暢銷的小說,裡面可能會提到當地的笑話、流行語,甚至是政治背景,這些東西翻過來,讀者不一定看得懂,也不見得覺得好笑,這時翻譯師需要想辦法轉換成目標語言的對應語境,有時可能要改編一整句,才能讓讀者會心一笑,而不是一頭霧水。
小說角色的個性塑造也是重點之一,有些人物講話尖酸刻薄,有些講話溫柔細膩,這些語氣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流失,要讓每一個角色在另一種語言中依舊有血有肉,語調、詞彙選擇、甚至標點的使用都得精準拿捏,翻得太平,角色全變成一樣的人;翻得太過,可能又會偏離原著設定。
還有一種挑戰,是書中的專有名詞,尤其是奇幻、科幻小說,動不動就有一堆虛構地名、魔法咒語、未來科技名詞,這些詞到底要保留原音、照翻,還是要創造出對應的譯名?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根據上下文和整本書的風格來判斷,有時候一個好譯名,甚至能讓這本書在另一個語言市場打開知名度。
另外也別忘了,很多暢銷書會延伸成系列作品、改編影集、甚至變成跨媒體品牌,譯者要有前瞻性,不能今天翻一個版本,過幾年再出續集時全變樣,保持術語一致性,是維持讀者信任的一個關鍵,畢竟沒有人想看到上一集的魔法叫“火焰之心”,這集突然變成“火靈核心”。
編輯與譯者之間的合作也很關鍵,有些句子怎麼翻譯,會牽涉到出版社對市場的定位,是否忠於原文,還是要為讀者體驗做些調整?這不只是語言的事,也牽涉到銷售策略,翻譯師在這之中不只是搬運工,更像是導演,要把原作的神韻重新詮釋給另一群觀眾看。
書籍翻譯是一場細膩的冒險,要掌握語言、理解文化、讀懂角色、重建語氣,還要兼顧市場需求,讓一本書從原文出發,在另一個語言中重生,不失真,又能打動人,這才是真正的成功翻譯,每一個字的選擇,都是翻譯師對作品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