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配角還是主角?這問題在書籍翻譯的世界裡,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當讀者打開一本譯本,是被原作者的靈魂吸引,還是被譯者的筆觸勾住?翻譯看似只是傳遞訊息,但真正走入書頁深處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場風格與忠實之間的拉鋸戰。
有時語言像個謙虛的配角,安靜地藏身幕後,讓讀者以為自己正在閱讀作者原始的聲音,這樣的翻譯講究精準、透明,不加入過多的解釋或個人風格,彷彿譯者只是搬運工,把思想從一端運送到另一端,然而,語言真能這麼低調嗎?當一種語言的語序、修辭甚至語氣都與另一種語言南轅北轍時,譯者如果不稍微加工,就會像用鋸子修剪一朵玫瑰 — 雖然勉強成型,卻失去了花的芬芳。
這時語言開始走上台前,成了半個主角。譯者不只是解碼者,更像導演。明白角色的性格,掌握對白的節奏,讓故事在不同文化間仍能自然呼吸,有時一句話,在原文裡只是輕描淡寫的幽默,在另一種語言中卻得重新包裝,才能讓讀者會心一笑,譯者需要抓住語氣的線索,也得理解文化的潛台詞,否則再華麗的詞句也只是空殼。
翻譯小說、散文,甚至詩,都像跳芭蕾,一個動作錯了,整體節奏就走樣,譯者的語感,是這場舞蹈能否優雅落地的關鍵,既不能太搶戲,也不能毫無存在感,必須踩在「忠實」與「自然」之間那條細線上,一邊聽著原作者的聲音,一邊替讀者搭建理解的橋樑。
好的翻譯往往不會讓人意識到它是翻譯。語言像是無聲的引導者,把讀者帶入一個原本陌生的世界,卻不讓人感到突兀,你可能讀完一本書才發現那是譯本,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中文原著啊?」 — 這或許就是翻譯藝術最迷人的地方。
所以語言到底是配角還是主角?或許它兩者都是。它像個演員,在不同場景中變換身段,時而退後、時而閃耀,最終目的只有一個 — 讓故事活著。書籍翻譯的藝術,不是完全透明,也不是任性揮灑,而是在字裡行間找到一種剛剛好的呼吸感,讓兩個世界用同一節奏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