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展覽遇上翻譯:台北翻譯社的幽默小插曲

作者:   加入時間:2025-09-10   點擊次數:0

藝術展覽總是讓人期待,因為那是一個能夠跨越語言與文化的交流場合,然而,當藝術品的介紹文案遇到翻譯問題時,場面往往會有些微妙,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主辦單位會特別找專業的台北翻譯社協助處理,確保不會出現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的奇怪譯法,畢竟,藝術是抽象的,但翻譯得太「抽象」就變成了笑話。

還記得有一次展覽的作品名稱是〈靜默的吶喊〉,如果直翻成 Silent Scream,雖然正確,但對外國觀眾來說卻可能聯想到某部恐怖電影的名字,氣氛完全跑偏,台北翻譯社的翻譯師就會提醒主辦單位,翻譯不是單純找字對應,而是要考慮文化上的聯想,最後改成 The Mute Cry,才真正傳達出藝術家想要呈現的壓抑與張力。

27588734_l碩博20241220-20250910.jpg另一個經典案例則是「龍蝦裝置藝術」,在台灣人眼裡,這是一件幽默又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但當時的英文初稿竟然寫成 Lobster Equipment Art,外國觀眾一頭霧水,以為展覽區裡要展示捕龍蝦的工具,後來由翻譯社調整為 Lobster Installation Art,大家才恍然大悟,甚至忍不住笑出聲,覺得這樣的命名既有趣又保留了原本的藝術幽默。

說到翻譯中的小插曲,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也常常是「地雷區」,例如,一位藝術家說他的作品靈感來自「夜市的喧囂」,翻譯初稿寫成 The Noisy Night Market,這樣的直譯讓外國觀眾覺得夜市是個讓人頭痛的地方,但專業翻譯師懂得抓住語感,把它修飾為 The Vibrant Night Market,馬上把氛圍從吵雜轉為熱鬧,成功傳達了台灣夜市的生命力。

其實,藝術展覽的翻譯工作難度不在字面,而是在「氛圍」與「感受」,這就是為什麼台北的許多策展單位願意花錢找專業的翻譯社合作,因為展覽不只是把作品放在牆上,更是一場跨文化的對話,好的翻譯,能讓外國觀眾讀懂字面之外的深意;差的翻譯,則可能讓人以為作品只是搞笑或隨便。

有趣的是,觀眾自己也會因為翻譯而產生不同的解讀,有一次,一幅作品標題被翻成「風中的呢喃」,英文是 Whisper in the Wind,結果外國觀眾看了說,這名字聽起來很像一首抒情歌曲,甚至有人現場哼起來,讓整個展區多了幾分輕鬆的氛圍,這種意料之外的「誤讀」,有時候也成了展覽的彩蛋。

而對翻譯師來說,參與藝術展覽翻譯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樂趣,他們不僅要懂雙語,更要有文化敏感度和幽默感,當觀眾因為一句翻譯而會心一笑,或者能更深入理解藝術家的思維時,那就是翻譯工作的價值所在。

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藝術展覽和翻譯,表面上似乎是兩個領域,但實際上密不可分,因為展覽不只是展示,更是交流,專業的台北翻譯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比人們想像的還要重要,他們既是文字的工匠,也是文化的橋樑,有時候還是幽默的調味料,下次走進展覽館時,不妨留意一下那些作品標題或說明,背後可能就藏著一個台北翻譯社的小插曲,等待你去發現。


我們會不斷的提供最新的翻譯資訊,各篇文章也歡迎轉載(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轉載時請您記得在文章結尾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附上出處的方式如下:
文章來源 :碩博 翻譯社https://www.translation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