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主管筆記:挑選翻譯社前先了解價錢區間與服務內容

作者:   加入時間:2025-09-24   點擊次數:0

身為一名負責公司文件與專案外包的採購主管,我最常被問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那次翻譯找哪家翻譯社?價錢怎麼那麼合理?」

實際上,翻譯這件事,遠比多數人想像的複雜,從報價結構、翻譯語言、文件用途到後續的校對與交付方式,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品質與成本,對採購來說,若不事先了解市場上的 價錢 區間與服務內容,很容易陷入「貴的以為被坑、便宜的又怕品質不好」的兩難。

 

翻譯不是算字數那麼簡單

剛接觸翻譯專案時,我也以為報價就是「每字多少錢」這麼直覺,直到處理過不同產業的文件後,才發現每份報價單背後都有邏輯。

一般來說,翻譯社會依語言別、文件性質、專業領域及交期快慢來評估,舉例來說,中英翻譯的行情可能落在每中文字 1~4 元;若是歐洲小語種或東南亞語系,如德文、越文、泰文,則可能提高至每字 3~6 元不等,若文件屬於專業技術類(如醫療器材說明書、法律合約或 ESG 報告),還會依難度再加價。

因此看到報價時,與其只看「單價」,更該確認包含哪些流程 ─ 是否含編修、母語潤稿、排版或專有名詞整理,這些看似額外的項目,其實正是專業品質的保證。

 

53843797_l碩博20250428-20250924.jpg報價差異,其實藏在「服務細節」

不同翻譯社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字數計算方式,而是「怎麼處理這份文件」。

有些翻譯社主打大量接案、快速交稿,但品質管控鬆散;而有些則建立完整的三階段流程:譯者初譯、編輯審稿、母語潤稿,這樣的團隊分工雖然成本較高,卻能確保用字精準、語氣自然。

若是需要配合設計或出版的文件(像是產品手冊或公司簡介),部分業者也能提供 DTP(桌上排版)整合服務,節省企業內部再次調整的時間。

 

採購最在意的:怎麼比價才合理?

對採購來說,最怕的就是「同樣一份文件,A 家報 6,000,B 家卻要 15,000」。

要做出客觀比較,建議從三個方向入手:

1.確認語言與字數統一基準:有些報價是以原文字數算、有些以譯文字數算,差距可達 10% 以上。

2.看清交付內容:是否含母語潤稿、校對或格式調整?有些低價方案只提供「初譯稿」,品質落差大。

3.評估長期配合潛力:穩定合作的翻譯社通常會提供折扣或專案累積詞庫,長遠來看更划算。

此外,不妨要求試譯一小段(例如 200~300 字),透過比較不同譯文的流暢度與專業度,再決定是否值得支付較高費用。

 

挑對夥伴,讓翻譯成為企業資產

在我多次採購經驗中,最有價值的合作關係,往往不是「最便宜」的那一間,而是那家願意花時間了解企業產業背景、懂得與專案窗口溝通的翻譯社。

當對方願意主動詢問用詞偏好、提供品質回饋機制、甚至協助審閱最終排版,那已經不只是供應商,而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他們的譯文越來越貼近品牌語氣,省下無數校對與溝通的時間。

 

挑選翻譯夥伴的關鍵,仍是「透明的報價」與「信任的累積」,對採購主管而言,清楚掌握市場 價錢 區間與翻譯社的服務層級,不僅能避免預算浪費,更能確保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以最專業的形象發聲,畢竟,一家了解你需求、能精準轉化語言價值的 翻譯社,才是真正值得長期合作的夥伴。


我們會不斷的提供最新的翻譯資訊,各篇文章也歡迎轉載(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轉載時請您記得在文章結尾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附上出處的方式如下:
文章來源 :碩博 翻譯社https://www.translation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