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台北翻譯社」,多數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嚴肅的文件、合約或學術論文,但其實在旅遊領域中,翻譯的角色也相當關鍵,尤其像大稻埕這樣充滿歷史與人情味的地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與媒體,如何把這座老城的故事、文化與氛圍精準又動人地傳達給外國人,成為許多翻譯人員特別熱愛的挑戰,從導覽講解、文化解說牌到觀光手冊,每一段文字都藏著在地文化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正是台北翻譯社最樂於詮釋的地方。
一家旅遊品牌邀請翻譯社協助翻譯大稻埕的導覽手冊,原文提到「霞海城隍廟的月老香火鼎盛」,若直譯成英文 “The temple’ s God of Matchmaking is popular among visitors” 雖然正確,卻失去了那份台灣特有的溫度與文化味,於是譯者改寫為 “Th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is famous for its Matchmaker deity, where countless couples come to pray for true love.” 這樣的翻譯不僅更自然,也能讓外國旅客理解其中的情感氛圍,這樣的細節調整,看似小事,卻是翻譯中最具溫度的部分。
旅遊翻譯最大的挑戰,在於「語言的美感與文化的還原」,不同於一般商業文件,旅遊文案講究的是故事性與畫面感,台北翻譯社在處理這類文本時,會特別注重用字的節奏與語氣,讓外國讀者能在閱讀時感受到場景,例如形容迪化街的老屋時,中文常用「保留了時光的味道」這類感性表達,但英文若直接翻譯為 “retains the flavor of time” 就顯得奇怪,專業譯者會選擇 “preserves the charm of old Taipei” 這樣的說法,既保留意境,也能符合語感。
除了文字翻譯,旅遊產業的語言服務其實也延伸到口譯與活動現場支援,像每年大稻埕情人節煙火活動,吸引大量國際媒體與觀光客,台北翻譯社就曾派出多位譯者現場協助,包含媒體採訪口譯、現場廣播翻譯與即時公告調整,譯者不僅要能快速反應,還要兼顧文化敏感度,舉例來說,中文中的「月老牽線」若直接口譯成 “God ties the lovers with red strings”,外國記者可能聽不懂;譯者就會即時補充解釋「a traditional Taiwanese deity believed to connect destined couples」,讓內容更具文化深度。
台北翻譯社的工作早已不侷限於商務或技術文件,而是深入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從大稻埕的歷史巷弄到現代節慶活動,翻譯讓故事跨越語言,讓更多外國人理解台北的溫度與文化,每一段導覽文字、每一次旅遊解說,背後其實都凝聚著譯者的用心與文化敏銳度,當你下次漫步大稻埕,看見中英對照的文化解說牌時,或許可以想起:那不只是文字的轉換,而是城市與世界交流的橋樑,一份由翻譯打造的文化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