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書籍翻譯社提供以下資訊
近日走訪了多家西餐廳,多數高級西餐廳的菜單都採用傳統的西方菜單模式,即用中英文羅列所有原材料以及各自的烹飪方式,一目了然。“以往很多國人不去西餐廳,因為那的菜單沒有中文食譜書籍翻譯。若不懂英語或者法語,可能點4道都是湯,而不是開胃菜、湯、主食和甜品。如今,西餐廳的中文描述越來越細緻,烹飪手法、形狀、配料、口感在菜單中都有描述。
美食酒吧的中文菜單由餐廳負責編撰。他們必須等廚師做好樣菜,再根據菜的配料、做法以及形狀進行描述。因為西餐中有些原材料僅當地特有,涉及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等,食譜書籍翻譯起來非常困難。而以往餐廳的老外顧客占到九成以上,進行一些改良措施後,如今國內客人占到三成以上,推出中文菜單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任何行業來說,中文描述都非常重要。例如一部電影,《Ghost》本來直譯是《幽靈》,在國內翻譯成《第六感生死戀》,顯然後者更有內涵,也反映了影片的意思。“中文描述應該簡潔明瞭、優雅生動。
比較多家餐廳的菜單後發現,中文菜單的描述仍然存在問題。尤其對於西餐廳來說,甜點、比薩種類繁多,都是中文描述的難點所在。舉幾個例子:一種甜點叫Crème Brulée,是一種用焦糖做的法式燉蛋點心,有餐廳就直接音譯成“烤布蕾”,從字面意思很難理解這道甜品的做法以及原料;除了提拉米蘇,Zabaglione也是義大利極為著名的甜點,其傳統的做法是將蛋黃、砂糖和馬沙拉酒混合至濃稠後,溫熱上桌,很多餐廳直接翻譯成“薩巴里安尼”,讓人摸不著頭緒;古巴的招牌菜Ropa Vieja是一道古巴燉牛肉,用西班牙語直譯出來卻是舊衣服的意思,這樣的描述令人費解。
“對於西餐行業來說,中文描述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有些原料來自於當地的一些小鎮,沒有相對應的中文,直接用音譯會給國人帶來困擾。”偶爾去西餐廳嘗鮮的楊小姐說,“我經常遇到既看不懂‘洋文’菜單,也看不懂中文譯名的狀況。面對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子,經過侍者的反複解釋,我還是不明白。因此,進行適當的描述或者配圖十分重要。”
“另外,有些傳統食物背後有故事,但很多餐廳只是簡單地直譯,並沒有描繪故事,少了文化內涵。例如,瑪格麗特比薩是一款傳統的義大利比薩,它有個傳奇的故事:歐洲一位瑪格麗特女王非常喜歡這個比薩,所以她特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再如,澳洲的典型甜品叫Pavolva,是由蛋白霜做成的蛋糕,很多餐廳將這道甜品食譜書籍翻譯成“帕洛瓦”,其實這是俄國著名芭蕾舞演員的名字,當時為了紀念她到澳大利亞演出,澳洲人民便取了這個名稱。”。
如有其他疑問也可以跟我們食譜書籍翻譯社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