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社資訊 - 從事翻譯工作的五項基本工夫

作者:碩博翻譯社   加入時間:2009-03-05   點擊次數:5619

提供以下資訊

做任何一種工作,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或稱基本功。從事翻譯工作的基本功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態度基本功:這要解決三個問題,即方向問題(明確翻譯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究竟為誰服務)、動力問題(方向明確、目的清楚還不夠,還必須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方能做好工作)和態度問題(有了方向和幹勁,還要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譯風和善於學習、不懈追求的精神,才能不斷進步和攀登高峰)。要入翻譯之門,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是不行的。有了一點成績,切莫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否則會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只有不畏艱難困苦,兢兢業業,不斷提出新的目標,努力奮鬥,毫不懈怠,才能在翻譯工作中不斷前進,有所成就。


(2)外文基本功:從事翻譯工作,不言自明要具備外文基本功。這裡僅強調兩點:第一,外文基本功不扎實,翻譯時必定會困難重重,事倍功半。在一些譯者中流傳著這樣的想法和說法:搞翻譯只要中文好就行。言外之意是,外文差一點無所謂,反正可以查詞典。這是對翻譯工作無知或所知甚少的反映。請看一例:原文(德語):Sie (die Gro?en) werfen Schatten auf unsere Zeit und noch weit darüber hinaus. 學譯:他們(指“偉人”)影響我們的時代,而且還遠遠不止於此。分析:粗看譯文,似乎無錯,譯者對原文理解了,也把原文的詞義轉達了。但細細分析,我們覺得,譯者並沒有深入理解原文,或者說只知其表,僅譯出了原文的“詞面”意思,沒有譯出其深層含義:影響以後世世代代。改譯:他們(指“偉人”)不僅影響我們的時代,而且還將流芳百世。說明:在翻譯過程中,原文“詞面”上的意思大多可以借助工具書查到、搞清,但掌握原文字裡言外的或深層次的含義往往依靠譯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而這是詞典上永遠查不到的。第二,外語文基本功包括辭彙量、語法修養、閱讀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等。譯者掌握辭彙量越豐富,一個詞的詞義掌握得越全面,一個詞的搭配和用法掌握得越多,翻譯起來當然會越快越好。譯者沒有足夠的語法知識,如對虛擬式掌握不好,翻譯時就會困難重重,甚至錯誤百出。閱讀能力,也可以說是譯者“化”入原著境界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指的是:譯者根據語法關係,解剖分析原文,確切理解原文詞和句子成分的意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然後據此進行翻譯措辭的能力。 

(3)中文基本功:誰都清楚中文在翻譯工作中的重要性。這無須再述。但要指出的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往往不夠,有時甚至還不如外文。有人可能以為這是在危言聳聽:中文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難道還不夠翻譯用的?那好,就看一個譯例:原文(德語):Puschkin war, wie Goethe, ein Nationaldichter seines Volkes, geh?rt wieGoethe der Weltliteratur an. 試譯:普希金像歌德一樣,是人民的一位民族詩人,與歌德一樣屬於世界文學。分析:看了譯文,我們不禁要問:什麼叫“人民的一位民族詩人”?“屬於世界文學”究竟是什麼意思?顯然,這裡面有語病,表達不清。我們覺得這是中文水準不夠造成的。改譯:普希金像歌德一樣,既是一國的民族詩人,也是世界文壇的巨匠。中文水準欠缺會造成翻譯表達難、表達不佳,具體表現為:①組句難,句子擺不平;②句子不完整,缺少應有的成分;③措詞難,沒有合適的措詞;④詞不達意,甚至表錯意思;⑤句子冗長、累贅,行文不簡潔。中文基本功一般包括:辭彙量,語法知識,措詞能力,組句能力,修辭能力和文學修養(包括古典文學修養)等。 

(4)知識基本功:有人說,翻譯家是個雜家。此話不假。一個作家,可以專於某一方面進行創作,用的辭彙也可以有一定的“專門性”。而一個譯者,不可能在一生中只譯一個作者的作品,更不可能只譯某一專業領域的作品。所以,翻譯工作這一特性對譯者提出了要當一個雜家,即掌握各門各類盡可能多的基本知識的要求。且看一例:原文(德語):Als Kreuz für den Park hatte auch die “Schutzgemeinschaft Gro?er Tiergarten” die Love-Parade gesehen und versucht, die Veranstaltung zu verhindern. 分析:這句話摘自2002年第17期《明星》週刊介紹一個法國攝影師從空中拍攝歐洲,進而舉辦“鳥瞰歐洲,奇妙無比”的攝影展一文。我們不說別的,單看看Love-Parade的翻譯表達。原來,這個詞指的是德國近年來在夏季在柏林舉行的、有百萬多人參加的“愛心大遊行”,一年一個主題:2001年是“動物保護”,2002年是“和平”。因為遊行隊伍最終到達柏林動物園的綠樹叢中,所以,德國有的媒體稱之為“綠色中的十字軍”。如果不瞭解這些“幕後知識”,這個詞就可能翻譯不好,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翻譯。對這種“愛心大遊行”,德國人貶褒不一。有人認為這種大規模的遊行也在破壞生態,且很難說能帶來多少實際效果。從這句原文,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某些端倪。試譯:“(德國)大動物園保護協會”也看到了這次“動物園中的十字軍”樣的“愛心大遊行”,還曾想制止這一活動。必須注意的是,翻譯要求譯者掌握的是各種基本知識,尤其是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文學、音樂、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其中,對德國(包括過去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以及我們自己國家各方面的基本知識當然是多多益善。知識面窄帶來的困難很多,如:①理解困難——即使知道原文的字面意思,但也難以深入理解原意;②措詞困難——不知漢語規範表達,只好“硬譯”、“死譯”或“亂譯”;③組句困難——譯文句子結構難擺平,“洋涇浜”不少;④落筆困難——原意能理解掌握,卻難以表達出來,真好比“有口難言”。 

(5)技巧基本功:翻譯需要技巧,翻譯存在技巧,這是誰也不能否定的事實。但什麼是翻譯技巧?翻譯有哪些技巧?這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我們的看法是:翻譯技巧就是翻譯經驗和方法的提煉、總結和理論昇華,是翻譯處理某些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問題的一般規律。如果說成功的翻譯中存在著“訣竅”、“奧秘”的話,那麼,翻譯技巧便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翻譯沒有技巧是不行的,翻譯不研究技巧是沒有前途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原文:Aus ganz Europa kamen die Menschen ... ① 譯:人們來自整個歐洲 …… ② 譯:人們來自歐洲各國 …… 分析:原文句子極為簡單,但要譯好它卻不容易。粗看,①譯準確地譯出了原文各個詞的含義,漢語表達也通順規範,似乎無錯。但細細分析,還是有問題:“來自整個歐洲”表達不夠明確,也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②譯只變換了兩個詞,採用了“意譯”的技巧,表達意思明確,結構規範,讀來順暢,效果“明快”,較好地轉達了原作意圖。比喻對翻譯的上述五大基本功,我們好有一比:騎自行車。譯者是騎車人;“態度基本功”指頭腦清醒、目的地明確,不能糊裡糊塗出車禍;“德文和中文基本功”相當於自行車的前、後輪,缺一不可;“知識基本功”好比熟悉交通情況,以便又快又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技巧基本功”就像騎自行車的技術:難在不會,會了不難;精通不易,但能辦到。

如有其他疑問也可以跟我們詢問~~
 

我們會不斷的提供最新的翻譯資訊,各篇文章也歡迎轉載(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轉載時請您記得在文章結尾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附上出處的方式如下:
文章來源 :碩博 翻譯社https://www.translation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