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樓夢》翻給外國人看?英文翻譯評價為什麼兩極化?

作者:   加入時間:2025-07-30   點擊次數:0

一部中文小說,是否能在異國文化中重新打開共鳴?這個問題,在《紅樓夢》的英文翻譯版本問世後,始終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自清代問世以來,《紅樓夢》就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部集合語言、哲學、詩詞、飲食與家族倫理的文化寶庫,當這樣一部內容龐雜、語境深厚的文學作品要進入英文世界,翻譯者面臨的,就不只是語言的對應,更是文化的橋接難題,也難怪英文翻譯評價會這麼分歧 — 有人稱讚翻譯如詩如畫,也有人批評太過拗口、失去了原作神韻。

43222189_l碩博20250730.jpg歷來最著名的兩個《紅樓夢》英譯版本,分別由楊憲益與霍克斯(David Hawkes)主導,前者以對中國文化的忠實再現為目標,中文原意保留得更完整;後者則更注重西方讀者的理解與閱讀節奏,許多文字經過再創造與文化轉譯,這兩種風格之間的選擇,其實就像是問譯者:「你想讓讀者感受到《紅樓夢》的氣氛,還是盡可能保留它的原貌?」

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對話為例,原文常充滿詩意與隱喻,但若完全直譯成英文,常會變得生硬甚至難以理解,若為了讓外國讀者看懂而過度改寫,則可能讓角色說話不再像中國古人,反而像是現代歐美文學人物,這種「不夠中文」、「也不夠英文」的翻譯狀態,正是兩派爭論的核心。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爭議其實是一種進步,因為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翻譯不只是語言技術,更是一種文化選擇,不同的英文翻譯版本,對外國讀者而言,是走入中國古典文學的不同入口,有的靠近詩意,有的靠近敘事,有的則追求閱讀舒適度,這些版本之間的差異,不但揭露出翻譯的困難,也讓人看到語言背後的價值觀差異。

在全球化語境下,像《紅樓夢》這樣的文學巨作仍能持續被翻譯、被討論,本身就是文化流動的證明,即使譯本無法完美傳達原文的全部神采,但每一次認真的翻譯嘗試,都是向另一個文化傳遞理解與尊重的橋樑。

所以,與其爭論哪個英文翻譯最正確,不如一起欣賞這些版本如何從不同角度,重現一個如夢如幻的紅樓世界,畢竟,文學的魅力,從來不只存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在跨越語言之後,依然能讓人感動的情感共鳴。


我們會不斷的提供最新的翻譯資訊,各篇文章也歡迎轉載(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轉載時請您記得在文章結尾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附上出處的方式如下:
文章來源 :碩博 翻譯社https://www.translation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