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文化推廣或文學翻譯的專案裡,最讓翻譯人員「又愛又怕」的,往往不是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帶著濃濃人情味的台語俚語,對一家台北翻譯社來說,這些俚語就像一道必須細細拆解的文化謎題─翻得直白,失了味道;翻得太自由,又可能離原意太遠,如何讓讀者既懂內容,又感受到那份在地溫度,是每個譯者的功力所在。
舉個例子,台語的「呷緊弄破碗」表面意思是「吃太急打破碗」,但其實是在形容一個人過於急躁、反而弄巧成拙,如果只是直譯成 “Eat too fast and break the bowl”,外國讀者多半會一頭霧水,好的處理方式,會先找出對方文化中相似的比喻,例如英文的 “Haste makes waste”,再在旁邊加上一句說明,保留原有的生活感。
另一個常見挑戰,是情感層次的轉換,像「三不五時來坐」這種邀請,中文讀來輕鬆親切,但如果直接翻成 “Come over often”,在某些語境裡可能聽起來有點冒昧,於是,譯者會改成更溫和的表達,例如 “Drop by whenever you have time”,既保留了邀請的熱情,也符合國際禮貌。
能夠靈活處理台語俚語,需要的不只是語言能力,更是對台灣生活細節的熟悉與體會,那些在字裡行間流露的溫度,都是譯者觀察、比較、轉換的成果,下次你讀到一篇既道地又易懂的台語俚語翻譯,不妨記得,這背後很可能是台北翻譯社在默默打磨,讓文化的滋味透過不同語言,依然暖進人心。